首页 > 新闻中心

粤港澳:开放典范、创新引擎——区域经济研究2

2024-04-05 作者: 新闻中心

  ①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开放、最具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地区之一,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点。②港澳:香港巩固服务业优势、布局新兴科研中心;澳门以大健康、现代金融、高新技术、文旅产业推动多元化。③广深:广州制造业基础雄厚,聚焦智能汽车、生物医药发展;深圳供应链完备,加快网络通信、半导体和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④珠海、东莞发展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佛山、肇庆以智能家电、绿色石化引领传统制造转型,中山、江门重视生物医药。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地发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动力源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创新优势最突出的区域之一。本篇报告作为区级经济系列专题的第二篇,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要素禀赋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分析展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11个城市和地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22年末总人口约8630万人,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人民币。21年粤港澳大湾区以占全国6.0%的人口、0.6%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占全国10.6%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创新优势最明显的区域之一。

  粤港澳湾区创新优势显著。从研发投入来看,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研发费用支出超过3500亿元,占GDP比重为3.1%,高于全国的2.4%。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3.7%,已经高于美国(20年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为3.5%,下同)、日本(3.3%)、德国(3.1%)等发达国家。从产业高质量发展来看,随着产业布局的逐渐完备,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端制造集团为中心的产业体系,是中国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引擎。2017-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公开总量176.90万件,年复合增长率达14.46%。湾区内高端创新要素也在加快聚集,例如中国香港拥有世界100强大学5所,广东省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80余家等。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多所世界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业团队,在研发和制度环境的支持下,根据WIPO,深圳-香港-广州已变成全球第二的科技集群。

  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程度更高,产业体系以第三产业为主。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开放、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地区之一,拥有四个核心城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以及多个重要的港口、机场和科技园区。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还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桥头堡。粤港澳三地在贸易和物流方面紧密合作,推动了区域内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整合。同时,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和政策的推动也为公司可以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便利条件,促进了跨境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2023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达8.3万亿元,占全国的五分之一。香港是国际贸易和航运中心,2022年位居全球第十大商品贸易经济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以第三产业为主。 整体上看,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022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60%。分区域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各地区产业体系具有互补性。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产业体系以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为主,这两地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90%左右。其中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22年金融业在GDP中占比达21%;澳门商贸零售、旅游业较为发达,2019年酒店、批零、餐饮和博彩业占GDP比重接近60%。广州和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地核心城市,发挥着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引擎作用,信息技术产业、数字化的经济产业、绿色低碳产业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2022年深圳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40%、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2020年广州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超过30%。粤港澳大湾区其余城市还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第二产业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已是国家战略,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点。2017年习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到“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起到了提纲掣领的作用。2019年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逐渐增强。我们大家都认为未来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加速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产业高质量发展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将结合各地要素禀赋和先发优势,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以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海洋经济为优势,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香港和澳门是全球服务业主导程度最高的经济体之一,两地服务业占GDP比重长期保持在90%以上。香港的金融服务、贸易物流,澳门的旅游博彩、商贸零售也具备禀赋优势。在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港澳地区将起到促进向外发展、加强对内融合的作用。香港将继续巩固现代化服务业优势,并在科学技术创新的支撑下服务全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澳门将在巩固和提升传统商贸、旅游产业的同时推动产业体系多元化,布局中医药研发等大健康产业。

  香港巩固现代化服务业优势,布局新兴科学技术研发中心。香港经济高度依赖金融服务、贸易物流等产业。金融业方面,香港具有极强的禀赋优势,包括背靠祖国辐射亚太的区位优势、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金融市场等。根据GFCI 32的数据,香港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位列亚洲第二、全球第四,仅次于纽约、伦敦和新加坡;截至22年,香港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占全球人民币支付交易约74%。此外,作为亚太区内重要的枢纽港,香港还拥有卓越的港口效率和蓬勃的国际贸易量,航运、贸易等产业取得诸多成就。

  展望未来,相较于发达的服务业,当前的香港科技产业的发展仍有很大空间。香港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先行者,人才资金充裕、国际化程度高、基础科研实力丰沛雄厚、与其他大湾区城市联系紧密,拥有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基础条件。香港未来发展的重点是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弥补科学技术创新的短板。 一方面,重点发展金融、航运、贸易相关优势产业。 2022年10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任内首份《施政报告》中,围绕巩固和培育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等“八大中心”地位,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 另一方面,聚焦发展生物科学技术、人工智能、半导体设计等科技产业。 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白准确地提出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2021年10月,《香港2030+》规划远景纲要提出建设科创发展群,与内地科创平台创造协同效应,使香港成为协助内地与全世界创新资源接轨的新门户。2022年12月,香港特区政府发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聚焦生命科技、AI与数据科学等产业的发展。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统计处的数据,近年来香港已经在持续加大对信息技术、生物科学技术领域的扶持力度,例如,对信息科技的资助从2012年的1.4亿港元上升到2022年的4.8亿港元。

  澳门推动产业体系多元化,以中医药为切入引领新产业高质量发展。澳门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人文景观和生态本底,塑造了澳门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2019年之前,澳门博彩、餐饮、批零、酒店业占GDP比重基本在6成左右。但20年疫情以来,澳门优势产业受到较大冲击,相关产业规模明显萎缩。尽管疫情影响已经渐去,但“一枝独秀”型的产业体系易引起产业间的资源虹吸,促进经济多元发展成为了澳门政府的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

  澳门未来将重点发展大健康中的中药制造、医疗器械,消费中的文化体育、旅游、会展等产业。 2022年11月,澳门特区政府在《2023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明确要求推动经济多元发展,做优做精做强综合旅游休闲业,持续推动大健康、现代金融、高新技术、会展商贸和文化体育等四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逐步提升四大产业的比重。2023年10月,《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规划(2024-2028年)》,对综合旅游休闲业、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现代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会展商贸及文化体育产业作出细化规划和部署。澳门可以凭借其历史优势,扩展澳门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功能,发展葡语国家人民币清算业务,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从而更好融入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争取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努力发展中医药研发制造、特色金融、高新技术和会展商贸等产业。近年来澳门会展、文化、中医药产业增加值比重已逐渐上升。

  广州和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地核心城市,发挥着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引擎作用。两座城市多年来的优势积累有所差异,使他们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功能定位上各有侧重,未来发展的产业布局也将有所不同。

  广州制造业基础雄厚,未来聚焦智能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起的产业发展。一方面,雄厚制造业基础助力下,广州新兴产业规模可观。 作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广州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工业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第一方阵。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与医药健康的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已然成为了广州稳住工业增长的“定盘星”。信息科技产业上,2022年广州超高清视频及新型显示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新型显示主控板卡出货量占全球比重超35%,显示模组市场占有率、4K板卡出货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上,2019-2021年,广州生物医药企业数目由3800多家上升至6400多家,位居全国第三。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目前广州已形成以12家整车制造企业为核心、1200多家零部件企业聚集、专精特新企业不断涌现的完整汽车产业链。 另一方面,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是广州不可或缺的优良基因。 2022年上半年广州新增独角兽企业9家,是全球新增独角兽数量最多的三个城市之一;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大多分布在信息软件、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

  往未来看,广州将发挥自身优势,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汽车这三大重点产业。2022年4月,《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 新一代信息技术上 ,广州坚持实施“强芯”“亮屏”“融网”工程,构建超高清视频及新型显示“设备制造—内容创作—应用服务”全产业链集群,着力打造“显示之都”“软件名城”“5G高地”。 生物医药与健康上 ,广州着力推动医学、医药、医疗“三医融合”,提升“研发—临床—中试—制造”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壮大生物药、现代中药、化学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高端康养等产业集群。 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上 ,广州将实施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战略,着力构建“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生产—整车制造—测试评价—共享出行”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集群,开展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试点,打造全国领先的智能汽车平台和生态圈。

  深圳产业链、供应链完备且强大,重点聚焦网络与通信、半导体和智能终端产业。网络与通信产业上 ,龙头云集的深圳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除了华为、中兴通讯以外,还有立讯精密等一批上下业龙头企业,覆盖通信系统设备制造、通信终端设备制造、电线电缆制造等行业小类。同时,深圳完善的5G产业链也为网络与通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5G重点企业分布数量居全国第一。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上 ,深圳拥有丰富的上下游资源优势,上游设计能力突出,下游应用场景广泛。截至2022年9月,全市集成电路设计相关企业有超过1.7万家,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有超过2300家。不断完善的产业生态和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使得深圳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猛。 智能终端产业上 ,深圳智能终端产业2021年增加值已达到2092亿元,超两千亿的大集群中囊括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计算机制造、通信设备制造、非专业视听设备制造、智能消费设备制造4项中类、10项小类。

  往未来看,深圳需进一步提升通信、半导体、智能终端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2022年6月,深圳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 网络与通信产业上 ,推动固网通信、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协同发展,加强网络通信芯片、关键元器件与模组等技术攻关,建设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重大创新载体。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上 ,加快完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等产业链,开展EDA工具软件、半导体材料、高端芯片和专用芯片设计技术攻关,推进12英寸芯片生产线、第三代半导体等重点项目建设。 智能终端产业上 ,围绕智能手机、个人电脑、VR/AR、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车机、智能家电等智能终端产品,打造从关键核心元器件到高端整机品牌的完整产业链,加快应用软件、核心器件等关键技术突破。

  珠三角其余七市依托自身优势聚焦不同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主要包括关联度高、链条长、影响面广,具有相当规模且继续保持增长的产业,对广东全省经济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相较于广州、深圳、广东省的其余城市立足省内制造业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通过聚焦战略性优势支柱产业,推动制造业价值链迈向全球中高端。据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珠海、东莞以电子信息、软件信息产业为支柱产业,佛山、惠州、肇庆以传统制造业转型(智能家电、绿色石化、现代农业和食品)为支柱产业,中山、江门以生物医药为支柱产业。

  珠海、东莞重点布局科创和先进制造业。珠海、东莞在过去二十年中积极将科技创新化为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2000年以来珠海、东莞先进制造业(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仪器仪表制造业)工业生产总值占总工业生产值的平均比重分别为50%和47%,约为全市制造业产值的一半。先进制造业的主导优势源于两市科技体制改革政策的高密度,2019年1月,珠海市科技创新局挂牌成立,随后于2020年市科创局推动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意见》《珠海市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双一号文”鼓励珠海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综合水平的“路线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随后于2021年10月广东省政府批复的《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到2035年,建成一批全球领先、开放共享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政策利好下珠海、东莞逐渐发展为高新技术人才成长的沃土,高新区企业数量持续上升,2012至2022年复合增速分别为16%和21%。

  佛山、惠州、肇庆促进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三个城市依托自身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从佛山角度来看,佛山包含“中国家电之都”的顺德,拥有完整的家电产业链条,形成了以美的集团、海信家电、万和电气、小熊电气等一批本土家电龙头企业为领航的市场格局,2023Q3佛山市家电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全国占比最高,达到32%。佛山依托自身家电的产业积累,借力数字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未来市场潜力巨大的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或有进一步发展空间。从惠州角度来看,依托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惠州在新能源电池领域已经抢跑多年,亿纬锂能、比亚迪、欣旺达、德赛电池等一批锂电池龙头企业在惠州发展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电池产业生态,2020年以来惠州生产锂离子电池占全国总数稳定在5%以上,其中2023年全市消费类电池产量14亿只,2021-2022年连续两年占广东省产量20%以上,可见惠州在新能源领域具备显著的优势,未来或将在绿色石化等传统制造业转型领域有更广阔的舞台。从肇庆角度来看,肇庆农业正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并越来越发挥出大湾区“生态农场”和“中央厨房”的角色功能,2022年肇庆农业总产值占珠三角总值比重达25%,居珠三角首位,同时培育出德庆贡柑、封开杏花鸡、广宁油茶等一系列特色优质农副产品,推动肇庆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中山、江门依托自身禀赋大力发展建设医药产业。中山、江门两市生物医药底蕴良好,大健康产业基础雄厚,依靠自身禀赋优势大力发展医药产业为自身支柱产业。中山地处大湾区中心,上接广州,与深圳、香港隔岸相对,同时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支持中山推进生物医疗科技创新,因此中山依靠政策顶层设计叠加国际人才优势发展医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江门作为全国重要的南药种苗培育基地,积极打造南药百亿产业集群,拓宽产业链,2022年江门市共种植新会柑面积达13.9万亩,加工新会陈皮7350吨。18年以来中山、江门两市支持医药发展的政策频频出台,22年江门市发布《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形成一批具有集聚带动作用的生物产业集群,同年中山市同样发文《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到重点发展新药研发、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等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未来医药产业将成为两市重点发展的产业。